无脚本演习因演习时间、地点、内容等都无事先通知,很大程度上模拟了应急现场。
过去没有转换思维的时候,大家基本觉得不可能,我认为我们以后要支持多样化的新型的能源业态的形成,因为在双创目标下我们是没有回头路的。实际上这是对这个文件的错误理解,你不能停止备案,不能停止审批,终止民营企业投资。
奚立峰:所以我想你们都是跨界的,没有分工很明确,大家也是在相互在渗透的,大家都想不单就是一个生产者,或者说我就是个消费者,或者我只是个电力的输送端,大家都想打造一个平台。因为它确实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因为我们现在的电力系统煤电的占比还是很重的,我们降碳的这种过程,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它一定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要一步一步的来。电的发现,也让人类的工业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就像汽车一样的,汽车有传统的车企,大家也知道有新势力在造车,那么现在还有互联网企业在造车,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足够大,使大家都能在这个领域找到自己可控的地方。我们从这些先行者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构建非常安全,非常稳定,经得起冲击的新型电力系统。
电网的功能形态它已经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单向可能下一步要成为双向。在电力行业不仅仅是供给侧,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消费侧,现在消费端我们电能的消费实际上现在占比是不高的,中国的电能消费目前是27%,我们这个数字和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比是很低的,所以说我觉得下一步应该提高消费端的电力的消费比重。根据中电联《电力行业燃料统计日报》监测,8月13日至8月19日期间,纳入统计的发电企业日均耗煤量476万吨,环比(8月6日至8月12日,下同)减少4.1%;其中,海路运输电厂日均耗煤量环比减少10.6%。
二是继续及时反映稳供和增供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尽快解决资源偏紧局面。CECI曹妃甸指数(日)高位震荡下行,CECI沿海指数(周)现货成交价回落仍处高位,CECI进口指数到岸综合标煤单价继续上涨。从样本情况看,现货成交样本量有所减少,尤其高卡煤采购量较少。本期综合价下降主要由于主要大矿批量采购价格和港口现货采购价均不同程度下调。
价格分指数为48.86%,环比上升0.34个百分点,连续2期处于收缩区间,表明电煤价格继续下降,降幅有所收窄。本期,CECI沿海指数5500大卡、5000大卡综合价分别比上期下跌12元/吨、15元/吨。
CECI采购经理人指数及其供给、库存和航运分指数均处于扩张区间,需求、价格分指数处于收缩区间,除需求分指数环比下降外,其余分指数均环比上升。库存分指数为50.38%,环比上升1.01个百分点,在连续5期处于收缩区间后上升至扩张区间,表明电厂综合可用库存由降转增。但秋老虎高温天气继续支撑日耗高位,价格小幅震荡回调。三是继续加强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力度,提高兑现率,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稳定。
航运分指数为52.98%,环比上升0.96个百分点,连续7期处于扩张区间。电煤计划指标环比下降1.14个百分点,连续25期处于扩张区间,表明采购计划继续增加,增幅继续收窄。主产区大矿产销比较稳定,部分煤矿清理库存后,顺市回调,坑口价格涨跌不一,产地煤化工等需求良好,港口发运情况一般。除需求分指数环比下降外,其他4个分指数均环比上升。
全国多地区大范围降雨、气温有所降低,迎峰度夏用煤旺季逐步接近尾声,一定程度缓解电厂补库压力,需求与供应进入胶着阶段,市场预期存在分歧,整体价格重心继续小幅下移。从样本情况看,本期样本量较上期有所上涨并高于今年以来平均水平。
本期CECI进口指数到岸综合标煤单价1166元/吨,较上期上涨17元/吨,环比增加1.5%,连续7期上涨并再创历史新高。四是电力企业继续逐步做好分批次、分区域不间断的有序提升库存工作,缓解集中补库运力制约,及造成市场再度紧张局面
因此,构建数字电网,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推进电能、风能、太阳能(7.050, 0.12, 1.73%)等多种能量流和由数据构成的信息流的深度融合,打通源网储荷各个环节,实现多能源网的协同互动,是电力系统对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主动支撑的有效途径。数据融合通过统筹系统可靠安全供电和经济性之间的关系,结合电价趋势分析,推动电源侧降本增效,用户侧节能提效。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源、电网、储能、负荷(源网储荷)各个环节相互耦合,使得电力系统的分析必须由过去孤立分析方式,向各个环节的协同分析转变。数据融合通过多能源之间的融合,准确把握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精确可测:单一数据表征的信息有限,一定程度限制了目标感知的精确性,数据融合通过数据之间的补充和增强,实现被感知目标的精确可测。另一方面,数字电网的建设将催生更加有效的数据处理技术。
统筹好新能源与电网安全的关系:新型电力系统中,源网储荷各环节高度电力电子化,电网将呈现低转动惯量、宽频域振荡等新的动态特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更加复杂。同时,各种跨域、跨业务数据系统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不同数据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为跨域、跨业务数据分析提供了广泛的数据基础。
统筹好新能源与电能供应经济性的关系:新能源能量密度小、发电年利用小时数低,且大型新能源基地通常远离负荷中心,为保障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消纳、系统安全与可靠供电,总体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营成本将上升。深入发展电网数字化将有力地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一方面,数字电网将使得数据采集终端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在类型上越来越广,使得数据在数量和类型上大大增加。
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数据融合主要包括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数据采集层面,通过广泛部署小微传感、芯片化智能终端和智能网关,采集大量数据,为电网的全面感知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新型电力系统中,数据融合有利于对目标进行精确感知,从而实现电网的全面可观:数据融合从多种维度对同一目标进行感知,使得被感知目标全面可观。
第三,数据应用方面,通过跨领域、跨业务数据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加速实现电网状态、设备状态、交易状态、管理状态的全面透明。因此,大规模接入新能源、限制化石能源总量,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必要手段。高度可控:对被感知目标的全面可观和精确可测,使得目标越发透明,有利于实现其高度可控。第二,数据处理方面,通过充分发挥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充分挖掘数据间的关联性,实现数据间的补充和增强,增强新型电力系统中万物互联和全面感知的能力。
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中,电力行业占能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2.5%左右,电力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进度将直接影响整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进程。(董旭柱系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院长,姚森敬系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技术研究所所长)。
边缘计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不同场景、不同领域、不同业务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获取大量数据,并对其进行关联和综合分析,实现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各个环节各类场景的准确、统一和全面感知(即数据融合),是电网可观、可测、可控的重要手段。
新型电力系统中,数据融合有利于实现源网储荷各个环节的协同,从而能统筹好新能源与电力保障的关系: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能出现因其波动性导致的电力支撑能力不足问题,且新能源发电对极端天气的耐受能力相对脆弱。数据融合通过电网和新能源之间的协同运行,使电网及时做出相应措施应对新能源的不稳定性,保障电力持续稳定输出
据介绍,园区建设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集中力量打造绿色智慧服务集群。大型仓储集群吞吐能力将提升3倍,可同时满足天津全域电网建设运营需求和京津冀地区应急保障需求,应急装备将在6小时内抵达京津冀地区应急现场。此外,国网天津电力还将完善绿色采购标准,协同产学研有关单位共同研究绿色供应链有关标准,带动供应链管理优化,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地。同时该园区将成为京津冀区域应急物资仓储基地,有效提升京津冀减灾救灾的电力支援能力,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园区还具备全封闭智能采购、电工装备生态圈、电力物流生态圈服务、供应链人才实训、供应链文化输出等功能,助力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共赢发展。8月16日,国网天津电力供应链服务智慧示范园区开工建设,将全面打造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节能低碳的供应链服务智慧园区,全力服务天津市电力双碳先行示范区建设。
本次建设的供应链服务智慧示范园区将在智能化建设、智慧化运营等方面予以深化,推动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形成更敏捷、更高效的供应链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同时与高新产业、金融机构、物流平台等广大供应链合作伙伴共创共享和谐共赢生态圈,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高层次输出供应链智慧运营方案,服务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在近期支援郑州特大暴雨灾害抢修等工作中,电力物资智能调配、装备运输在线监控等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充分运用大云物移智边链等前沿科技,集成智能机器人、AI交互、数字孪生、5G通信等先进技术,打造全态势感知、可视化监控、无人化操作、智能辅助决策的供应链服务智慧示范园区。其中,装备检测地下连廊、自动封样,以及仓储资源和检测资源智能调度的检储一体转运系统、云监造云检测等多项创新为国内首创。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